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区别
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进展速度、病因及预后。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病程短且部分可逆;慢性肾衰竭进展缓慢,通常不可逆且伴随性肾功能损害。
急性肾衰竭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常见病因包括严重脱水、感染、药物毒性或尿路梗阻。患者可能出现尿量骤减、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但及时干预后肾功能可能完全恢复。治疗需针对病因,如补液纠正脱水、停用肾毒性药物或解除梗阻,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过渡。
慢性肾衰竭是长期肾脏损伤累积的结果,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或慢性肾炎。早期症状隐匿,后期出现贫血、骨代谢异常及心血管并发症。治疗重点为延缓进展,包括控制血压血糖、低蛋白饮食配合复方α-酮酸片调节营养,终末期需长期透析或肾移植。两种肾衰竭均可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确诊,但慢性肾衰竭往往伴随肾脏萎缩等结构性改变。
无论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患者,均需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急性期患者应记录每小时尿量,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及血钙磷水平。出现恶心呕吐或呼吸困难等紧急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