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轮状病毒初期什么症状怎么治疗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初期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补液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肠道菌群调节、密切监测等方式干预。轮状病毒感染通常由病毒侵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喂养方式不当、接触传播、环境卫生不良等因素引起。
轮状病毒侵袭肠道后常引发呕吐反应,初期表现为进食后频繁吐奶或喷射性呕吐。需保持侧卧防误吸,少量多次喂哺母乳或口服补液盐。呕吐严重时需就医排除肠梗阻等急症。
典型表现为黄色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易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应增加哺乳频率,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出现血便、持续6小时无尿等表现需急诊处理。
约半数患儿出现38℃左右中低热,通常持续1-3天。可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持续高热或伴有嗜睡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
因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活性下降,表现为拒食、哭闹。建议继续母乳喂养,乳糖不耐受者可短期改用无乳糖配方奶。严重营养不良需静脉营养支持。
早期表现为尿量减少、囟门凹陷,进展期出现皮肤弹性差、四肢冰凉。轻度脱水按50ml/kg补充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住院静脉补液治疗。
护理期间需每日记录出入量及体温,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尿布疹。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高脂饮食,人工喂养需严格消毒奶具。保持室内通风,接触患儿前后规范洗手。恢复期逐步添加米汤等低渗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泻。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的关键,国产轮状病毒疫苗可在6周龄后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