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瘫痪。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道复制,随后通过血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相应肌肉失去神经支配。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强,耐酸耐乙醚,但对高温和紫外线敏感。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播。病毒随粪便排出可持续数周,潜伏期通常7-14天。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易发生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密切接触者、免疫缺陷者及未接种疫苗者为高危人群。
典型病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头痛等非特异症状;瘫痪期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伴肌肉疼痛和腱反射消失。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部分患者遗留永久性残疾。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粪便病毒分离是金标准,发病1周内阳性率高。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诊断。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蛋白分离现象。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期性麻痹等疾病鉴别。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我国使用Sabin减毒活疫苗和Salk灭活疫苗。急性期患者需隔离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必要时使用矫形器。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环境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关键,家长应确保儿童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患者餐具需煮沸消毒,排泄物用漂白粉处理。康复期需坚持物理治疗,定期评估肌力恢复情况。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社区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康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