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是什么

粟丘疹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的小丘疹,主要由角质或皮脂堆积形成。粟丘疹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若影响美观或出现不适,可通过专业医疗手段去除。
粟丘疹的形成与皮肤角质代谢异常有关,常见于新生儿或成人眼周、面颊等部位。皮损呈直径1-2毫米的坚硬小丘疹,表面光滑,无红肿疼痛。新生儿粟丘疹多与母体激素刺激皮脂腺有关,成人则可能与日晒损伤或皮肤微小创伤相关。
需与汗管瘤、扁平疣等皮肤病变区分。汗管瘤呈肤色扁平丘疹,多发于眼睑;扁平疣为HPV感染所致,表面粗糙。皮肤科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即可确诊,必要时可行皮肤镜检排除其他疾病。
约半数新生儿粟丘疹在出生后3-4周自行消退,成人粟丘疹可能持续数月。期间应避免挤压或针挑,防止继发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护肤品有助于减少新发疹。
顽固性粟丘疹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或电灼治疗,操作时间短且不留瘢痕。局部麻醉后,医生会用无菌针头挑出角质栓,术后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冷冻治疗适用于多发性皮疹。
选择无油配方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厚重油性化妆品。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减少紫外线对角质层的刺激。油性皮肤者可定期使用含水杨酸的洁面产品,但需避开眼周敏感区域。
粟丘疹患者应避免自行使用祛痘产品或磨砂膏刺激皮疹,若发现疹体突然增多、发红化脓需及时就诊。日常注意观察皮疹变化,记录出现时间和伴随症状,复诊时向医生提供详细信息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皮肤问题。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对维持皮肤健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