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膜癌做什么检查

子宫内膜癌通常需要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方式确诊,具体包括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磁共振成像、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阴道超声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无创检查,可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观察其形态。绝经后女性内膜厚度超过4毫米或绝经前女性异常增厚时需警惕。超声能初步判断病灶范围及肌层浸润,但对早期微小病灶敏感性有限。检查前需排空膀胱,探头频率通常为5-7MHz,检查过程无辐射且耐受性良好。
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病变并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超过90%。通过膨宫介质扩张宫腔后,可发现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占位病变,并能鉴别出血来源。检查可能引起轻度腹痛,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禁忌证包括急性生殖道感染、严重心肺疾病及宫颈狭窄等情况。
分段诊刮术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的金标准,先刮取宫颈管组织再刮取宫腔组织,可明确癌变是否累及宫颈。术中需注意避免子宫穿孔,标本需分别送检。对于绝经后出血患者,诊刮阳性率可达80%以上。术后可能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需观察出血量及腹痛情况。
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子宫各层结构,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准确率达85%以上。T2加权像可区分肿瘤与正常内膜,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扫描时间约30分钟。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但费用较高且不适用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
CA125和HE4是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血清标志物,尤其对晚期患者监测更有意义。CA125超过35U/ml或HE4超过140pmol/L需警惕,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治疗后可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但不宜作为独立诊断依据。检测需空腹采静脉血,结果可能受炎症等因素干扰。
建议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症状时尽早就医,40岁以上女性可每年进行妇科超声筛查。保持规律作息与合理体重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后续治疗与随访。日常注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避免长期使用单一雌激素制剂,适度运动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