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热型荨麻疹

血热型荨麻疹是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风团色红、灼热瘙痒、遇热加重,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血分蕴热、外感风邪或饮食辛辣等因素相关,需通过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中医方法治疗。
血热型荨麻疹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辛辣燥热,导致血分积热;外感风热邪气侵袭肌表,与内热相搏,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病。患者常见舌质红绛、脉象弦数等热象体征,夜间症状可能加重。
特征性表现为鲜红色或深红色风团,皮肤触之灼热,瘙痒剧烈且抓挠后易出现条索状隆起。部分患者伴随体温轻度升高、咽喉肿痛、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面部或黏膜水肿。
需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观察皮损颜色鲜红、分布密集的特点,询问是否有食用辛辣发物史。需与风寒型荨麻疹相鉴别,后者皮疹色白、遇冷加重。现代医学检查可排除感染等继发因素。
常用清热凉血类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加减,含犀角、生地黄等成分;中成药可选择消风止痒颗粒、皮肤病血毒丸或防风通圣丸。外治可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冷敷,禁用热敷刺激。
需严格忌口辛辣、海鲜、牛羊肉等发物,避免饮酒及高温环境。宜食用绿豆、莲藕、梨等凉性食物,保持作息规律。急性发作期可用薄荷油局部涂抹缓解瘙痒,衣着选择透气棉质面料。
血热型荨麻疹患者应避免剧烈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急诊处理。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帮助识别诱发因素,长期反复发作者需进行过敏原检测。日常可练习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减少情绪波动对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