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牙龈上有白色包块

婴儿牙龈上的白色包块可能是马牙或鹅口疮,也可能是萌牙期的正常表现。主要有马牙、鹅口疮、萌牙期黏液囊肿、牙龈脓肿、上皮珠残留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观察包块形态变化,避免自行挑破或挤压。
马牙是新生儿常见的上皮细胞堆积现象,表现为牙龈边缘米粒大小的白色硬结。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板残留有关,通常无痛感且不影响进食。无须特殊处理,多数在数周内自行脱落。家长需注意避免用针挑破或纱布摩擦,防止继发感染。若伴随牙龈红肿或发热,需及时就诊排除其他病变。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牙龈或颊黏膜上的乳白色斑膜,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儿,可能伴随拒食和烦躁。家长可用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清洁口腔,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需对奶瓶、安抚奶嘴等用品每日煮沸消毒,哺乳前清洁乳头。
萌牙前牙龈局部可能出现半透明囊性包块,系牙齿突破牙槽骨时刺激黏液腺导管所致。包块质地柔软且多位于未来牙齿萌出位置,通常无痛感且在牙齿萌出后消退。家长可给予冷藏牙胶缓解不适,避免摩擦或刺破囊肿。若持续增大超过2周或表面溃烂,需口腔科检查排除血管瘤等病变。
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炎症可形成白色脓疱,常伴随牙龈红肿、发热和拒食。多因口腔清洁不足或黏膜损伤后继发感染,需就医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家长需按疗程给药并保持口腔卫生。哺乳后可用无菌纱布蘸温水清洁牙龈。
部分婴儿牙龈可见珍珠样白色颗粒,系牙源性上皮剩余形成的角化囊肿。直径多为1-2毫米,可单发或成簇出现,触诊有砂砾感。属于良性病变且多在3月龄内吸收,无须干预。家长需记录包块数量和位置变化,若6月龄仍未消退或增大明显,建议口腔科超声检查。
日常需使用指套牙刷或湿纱布清洁婴儿口腔,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奶渍。避免让婴儿接触不洁玩具或成人亲吻其口腔。观察包块是否增大、变色或伴随发热、拒食等症状,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萌牙期可准备不同硬度的磨牙玩具,分散婴儿对牙龈不适的注意力。定期进行儿童口腔保健检查,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牙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