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及诊断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主要与免疫异常、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化学物质暴露及放射线接触有关,诊断需结合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免疫功能紊乱是恶性淋巴瘤的重要诱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艾滋病患者,其淋巴细胞增殖调控机制受损,可能导致B细胞或T细胞异常克隆性增殖。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浅表淋巴结,若出现无痛性肿大应及时就医。临床常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环磷酰胺片、泼尼松片等药物调节免疫状态。
EB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等与淋巴瘤发生密切相关。EB病毒感染可导致B细胞永生化和基因突变,常见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热、盗汗等症状,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和病毒DNA定量辅助诊断。治疗需联合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胶囊,并配合CHOP化疗方案。
家族性淋巴瘤患者存在特定基因易感性,如ATM、TP53等基因突变。有淋巴瘤家族史的人群应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建议每年进行浅表淋巴结超声筛查。对于确诊患者,可采用硼替佐米注射液等靶向药物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长期接触苯、有机溶剂及农药会显著增加淋巴瘤风险。职业暴露人群若出现持续淋巴结肿大超过1个月,需行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后,根据分型可选择苯达莫司汀注射液、阿霉素脂质体等化疗药物,必要时联合放疗。
电离辐射可诱发淋巴细胞DNA损伤,原子弹幸存者及放射工作者发病率较高。这类人群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皮肤瘙痒时,需进行全身PET-CT检查。治疗上可采用奥妥珠单抗注射液等新型免疫疗法,晚期患者可考虑CAR-T细胞治疗。

恶性淋巴瘤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的摄入,避免生冷食物。治疗期间需每日监测体温,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所有治疗均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血常规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