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症状

胃肠炎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脱水等。胃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胃肠炎早期常出现恶心呕吐,胃部黏膜受刺激后引发保护性反射。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食物腐败产生的毒素均可触发该症状。伴随胃胀、反酸时,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盐酸昂丹司琼片等止吐药物,呕吐严重者需静脉补液防止电解质紊乱。
肠道痉挛和炎症导致阵发性脐周或下腹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轮状病毒或大肠杆菌感染时,水样便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可能带有黏液。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可保护肠黏膜,细菌性肠炎需联用诺氟沙星胶囊。
病原体侵入后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体温可升至38-39℃,伴有肌肉酸痛、头痛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嗜睡或烦躁,老年人易出现意识模糊。对乙酰氨基酚片可退热,但需避免与布洛芬胶囊联用加重胃肠刺激。
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厌食,尤其油腻食物易引发恶心。长期食欲不振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婴幼儿需警惕生长迟缓。康复期可少量进食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频繁呕吐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口干、尿少、眼窝凹陷,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儿童哭闹无泪、皮肤弹性减退是危险信号。轻症口服补液盐散即可,重度脱水需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胃肠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急性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蔬菜。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期间每次排便后补充200毫升温水。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时,需完善血常规及粪便培养检查。老年人和婴幼儿患者需密切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防止脱水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