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婴儿乳糖不耐受

儿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46次浏览

关键词: #婴儿 #乳糖不耐受

婴儿乳糖不耐受是指婴儿因体内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乳糖不耐受主要有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三种类型,通常表现为腹泻、腹胀、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就医,通过呼气试验或粪便还原糖检测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

一、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与遗传因素相关,多见于3-5岁后逐渐出现的乳糖酶活性下降。婴儿可能表现为进食乳制品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水样便、腹部绞痛,排便后症状缓解。此类情况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替代喂养,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制剂如儿歌乳糖酶颗粒、康丽赋乳糖酶滴剂等。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体重增长情况,定期评估营养状态。

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细菌性肠炎等感染性疾病,因小肠黏膜损伤导致暂时性乳糖酶分泌不足。婴儿除典型消化道症状外,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原发病表现。治疗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短期使用无乳糖奶粉,配合益生菌制剂如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微生态。家长应加强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皮炎。

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腹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此类患儿需终身严格避免含乳糖饮食,选择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并监测钙质与维生素D摄入。临床常用药品包括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维生素AD滴剂等营养补充剂。家长需定期带婴儿进行生长发育评估与血生化检查。

四、乳糖吸收不良

部分婴儿存在乳糖吸收不良但不表现临床症状,可能与肠道菌群代谢乳糖能力差异有关。此类情况无须特殊处理,可尝试少量多次喂养或选择低乳糖配方奶。若添加辅食后出现耐受性改善,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引入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家长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个体耐受阈值。

五、喂养方式不当

过度喂养、奶液温度过低等非病理性因素也可能诱发类似乳糖不耐受症状。表现为喂养后哭闹不安但无体重增长障碍,调整喂养频率与奶量后症状消失。建议家长采用按需喂养模式,喂奶后竖抱拍嗝,腹部按摩缓解胀气。可配合使用婴儿健脾散、保婴丹等中成药辅助调理。

婴儿乳糖不耐受的日常护理需注意维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母乳喂养母亲可尝试减少自身乳制品摄入,配方奶喂养应严格按标准比例冲调。添加辅食阶段优先引入强化铁米粉、苹果泥等低敏食物,避免过早添加含乳糖的乳制品。定期监测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诊营养科或儿科消化专科。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