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注意事项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的过程,可能引发血管堵塞、器官缺血等危害。主要与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需警惕肺栓塞、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血栓形成通常始于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壁因外伤、炎症或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时,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同时受损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应,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最终包裹血细胞形成固态血栓。长期卧床、久坐或心力衰竭导致的血流缓慢会延长凝血因子接触时间,促进局部凝血酶浓度升高。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恶性肿瘤或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这些因素会打破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平衡。
血栓的危害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局部危害包括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等静脉回流障碍表现,冠状动脉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动脉血栓可引发偏瘫或失语。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移动会引发全身性危害,如肺动脉栓塞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猝死,肾动脉栓塞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血栓可能机化再通,但会破坏静脉瓣膜功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预防血栓需综合干预生活方式与医学管理。建议每日保证2000毫升饮水避免血液浓缩,每小时活动5分钟改善下肢循环,长途旅行可穿着梯度压力袜。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术后患者应按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单侧肢体突发肿胀、不明原因胸痛或呼吸困难时须立即就医,避免盲目按摩可能造成血栓脱落。高风险人群可进行凝血功能基因检测,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