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脸黄是怎么回事
刚出生的婴儿脸黄可能是生理性黄疸,通常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新生儿黄疸主要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性黄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方式干预。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有关。表现为面部及躯干皮肤黄染,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12mg/dl。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多数在1-2周内自行消退。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有关。黄疸持续超过3周,胆红素水平波动在10-15mg/dl。可尝试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观察,若黄疸减轻可确诊。一般不影响继续母乳喂养,严重时需配合蓝光治疗。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胆红素上升速度超过5mg/dl/天,可能伴随贫血和肝脾肿大。需紧急进行蓝光照射,严重者需输注白蛋白或换血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注射用苯巴比妥钠等药物。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败血症或尿路感染。除黄疸外还伴有发热、喂养困难、反应差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异常,需进行血培养确诊。治疗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同时配合蓝光治疗降低胆红素。
5、胆道闭锁性黄疸
胆道闭锁性黄疸多在出生2周后持续加重,粪便呈陶土色,超声检查可见胆管发育异常。需在60天内行葛西手术建立胆汁引流通道,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肝硬化。术后需长期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家长发现新生儿黄疸时需每日记录黄疸范围变化,在自然光下观察皮肤黄染程度。保证每日8-12次母乳喂养促进排便,避免脱水加重黄疸。避免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自行治疗,日光浴时注意保护眼睛和生殖器。若黄疸进展至四肢或足底、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出院后按医嘱复查胆红素水平,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延长监测时间至3-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