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理期不能拔牙
生理期通常不建议拔牙,主要与凝血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疼痛敏感度升高、愈合能力减弱、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有关。
1、凝血功能下降
生理期女性体内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拔牙后创面可能出现持续性渗血,增加术后出血风险。此时需通过局部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海绵处理。
2、感染风险增加
月经期免疫力暂时降低,口腔创口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可能出现创口红肿、化脓等症状。术后需加强口腔清洁,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胶囊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3、疼痛敏感度升高
生理期雌激素水平变化会增强痛觉神经敏感性,拔牙后可能加剧疼痛反应。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但需避开月经前两天服用。
4、愈合能力减弱
黄体酮水平波动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导致牙槽窝愈合速度减慢。可能出现干槽症等并发症,表现为剧烈疼痛和腐臭味。需通过牙科清创和碘仿纱条填塞治疗。
5、激素水平波动
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可能引发血管舒缩异常,增加术中晕厥风险。建议选择月经结束3-5天后进行拔牙,此时激素水平趋于稳定。
除避开生理期外,拔牙前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空腹或过度紧张。术后24小时内不要漱口或吮吸创口,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等。可适当冰敷面部减轻肿胀,但禁止使用吸管饮水或吸烟。若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异常出血,应立即复诊处理。日常需维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手术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