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脚踝是否骨折
脚踝是否骨折可通过肿胀淤青、异常活动、骨擦音、负重困难、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脚踝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应力性损伤等因素引起。
1、肿胀淤青
脚踝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现明显肿胀和皮下淤血。肿胀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出现并持续加重,淤青可能延迟数小时显现。触摸患处可感到皮肤紧绷、温度升高,按压时有明显压痛感。这类表现需与扭伤鉴别,骨折的肿胀程度更重且不易消退。
2、异常活动
骨折断端失去正常骨性连接后,可能出现关节异常活动或畸形。尝试轻微旋转脚踝时若听到弹响或观察到异常角度的偏转,提示可能存在骨折。测试时需避免暴力操作,防止二次损伤。踝关节稳定性测试中若出现关节松弛度显著增加,需高度怀疑韧带附着点的撕脱性骨折。
3、骨擦音
移动患肢时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会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这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检查时需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轻轻活动足部,若感知细碎摩擦感即可初步判断。但需注意肿胀严重时可能掩盖此体征,且检查可能加重患者疼痛,非专业人员不建议自行操作。
4、负重困难
完全性骨折患者通常无法用患肢承重,尝试站立时会产生剧烈疼痛甚至导致关节塌陷。不完全骨折可能保留部分负重能力,但行走时会出现避痛性跛行。测试时可让患者扶墙尝试用前脚掌轻触地面,若出现锐痛需立即停止。该表现需与严重扭伤鉴别,骨折的负重疼痛更持久且夜间加剧。
5、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能显示大多数踝关节骨折,包括内外踝、后踝及距骨的骨折线。CT扫描对隐匿性骨折和关节面塌陷更具诊断价值,MRI则适用于评估伴随的韧带和软骨损伤。临床疑似骨折但初次影像阴性时,需在伤后7-10天复查。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复杂骨折的移位方向,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怀疑脚踝骨折时应立即停止活动,用硬板或杂志临时固定踝关节,冰敷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就医前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但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症状。恢复期需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早期以非负重活动为主,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愈合。定期复查确保骨折对位良好,发现愈合延迟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