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新生儿宫内感染怎么办

62925次浏览

新生儿宫内感染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呼吸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式治疗。新生儿宫内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母体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新生儿宫内感染通常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感染可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可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营养支持

新生儿宫内感染可能导致喂养困难、消化吸收功能受损,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对于能够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可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对于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者,可考虑静脉营养支持。同时需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免疫调节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宫内感染后可能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可考虑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对于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必要时可进行血浆置换等治疗,清除体内炎症介质和毒素。

4、呼吸支持

部分新生儿宫内感染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等并发症,需要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呼吸支持。轻度呼吸窘迫可给予头罩吸氧;中重度呼吸窘迫可能需要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同时需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

5、维持内环境稳定

新生儿宫内感染常伴有内环境紊乱,需要密切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血糖稳定。对于出现休克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需监测肝肾功能,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感染严重程度、病原体类型及新生儿一般状况。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喂养情况、体温变化等。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出院后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后遗症。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在医生指导下可继续母乳喂养。

相关推荐

婴儿呼吸急促喘气粗是怎么回事
婴儿呼吸急促喘气粗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有关,通常由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过敏反应、环境刺激、气道异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持环境舒适、调整喂养姿势、就医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婴儿状态,必要时及时就医。
新生儿呼吸衰竭怎样治疗
新生儿呼吸衰竭可通过氧疗、机械通气、药物治疗、体外膜肺氧合、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通常由肺部发育不全、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窒息、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如何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维持肺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上半身抬高,吸痰,氧疗,立即化验血气,确定是一型呼吸衰竭还是二型呼吸衰竭,根据血气结果,调整氧流量,如果病情较重,单纯吸氧不能改善病情的,应用无创呼吸机,甚至需要气管插管用有创呼吸机来改善通气情况。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急症,有较高的死亡率,要迅速展开抢救,引起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因,严重的肺部疾病,心脏病,哮喘持续状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
语音时长 01:26

2020-02-10

58288次收听

小儿呼吸衰竭怎么治
小儿呼吸衰竭大多是由于心脏、肺部疾病和呼吸泵功能衰竭引起的肺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做血气分析,确定是一型呼吸衰竭还是二型衰竭。如果一时做不了血气分析,不能确定呼吸衰竭的类型。就要仔细询问病史,如果是心脏病的因素,大多倾向于一型衰竭,可以给予高流量的氧气吸入,如果是肺部疾病的原因,大多倾向于二型呼吸衰竭,这时吸氧就要注意了,不要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这种情况单纯靠吸氧不能改善病情,如果患儿症状比较重,呼吸微弱,要紧急抢救,应用无创的呼吸机,甚至给予气管插管用有创的呼吸机来改善患儿的通气情况。
语音时长 01:30

2020-02-10

63798次收听

新生儿呼吸急促是怎么回事
导致新生儿呼吸急促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考虑是因为先天性肺部发育不成熟所引起。另外还要注意排除新生儿是不是呼吸道受到了感染,患有了新生儿肺炎等等的疾病。另外生活中很多会导致新生儿呼吸急促,比如过敏,先天性结构异常,吸吮反射等等,所以要及时查看原因,进行护理。
婴儿打呼噜怎么办
婴儿打呼噜应及早发现和治疗,同时注意均衡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果发现宝宝睡眠过程中有打鼾,呼吸不畅,家长要及时的给予睡眠的调理,如果是因为婴儿奶块淤积引起,需要在喂奶后进行拍嗝,如果是因为感冒引起的打呼噜,需要及时的治疗感冒。
小孩为什么会打呼噜
若是家长发现孩子有打呼噜的情况,不要忽视。导致孩子打呼噜的原因比较多,需要到正规的医院做详细地检查,导致打呼噜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吞噎关系、扁桃体肿大、鼻道狭窄、肥胖以及睡眠姿势不佳等等。想要彻底摆脱打呼噜,需要对症采取医治措施,才能收获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