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要打哪些疫苗
新生儿需要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这些疫苗可预防结核病、乙型肝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麻疹等疾病,建议家长严格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带新生儿接种。
1、卡介苗
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外侧,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化脓等反应,一般2-3个月会自行结痂愈合。若出现接种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或长期不愈的溃疡,需及时就医。
2、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需接种3剂次,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接种。该疫苗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或注射部位疼痛,通常1-2天可缓解。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根据体重调整接种方案。
3、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剂型,我国目前采用2剂灭活疫苗加2剂口服疫苗的序贯程序。该疫苗可预防俗称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接种后罕见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
4、百白破疫苗
百白破疫苗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基础免疫需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硬结等反应,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需就医。早产儿应按实际月龄接种,不可提前。
5、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通常在8月龄接种第一剂,18-24月龄接种第二剂。接种后5-12天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或皮疹,具有传染性的麻疹病毒可通过疫苗有效预防。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接种前需评估禁忌证。
除上述一类疫苗外,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可选择性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二类疫苗。家长需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记录每次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和日期。接种前后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出现持续发热、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咨询接种医生。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是保护新生儿免受传染病侵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