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小孩拉肚子怎么判断是否严重

61933次浏览

小孩拉肚子是否严重可通过大便性状、精神状态、伴随症状等综合判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大便次数、颜色、有无黏液或血丝,以及是否出现发热呕吐、脱水等症状。

1、大便性状

轻度腹泻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但性状较稀,无黏液或血丝。若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或含有脓血,可能提示感染性肠炎或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性肠炎常见于婴幼儿,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细菌性肠炎可能伴随黏液脓血便,需及时就医进行粪便检测。

2、脱水表现

轻度脱水表现为口唇稍干、尿量略减。中重度脱水会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家长需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凹陷,四肢是否发凉,这些症状提示需立即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是预防脱水的首选措施。

3、伴随症状

单纯腹泻无发热多为饮食不当引起。若伴随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剧烈腹痛,需警惕急性胃肠炎、肠套叠等急症。血便伴阵发性哭闹可能是肠套叠特征表现。过敏性腹泻可能伴有皮疹或既往过敏史,需排查食物过敏原。

4、精神状态

患儿玩耍如常、反应灵敏多属轻度腹泻。若出现嗜睡、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提示电解质紊乱或重度脱水。轮状病毒感染初期可能出现惊厥,家长需特别关注意识状态变化。

5、病程时长

普通病毒性腹泻病程多为3-7天。若腹泻持续超过2周,需考虑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病因。迁延性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进行粪便培养、过敏原检测等进一步检查。

家长应记录患儿腹泻次数、性状变化及尿量情况,轻度腹泻可居家护理,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出现血便、持续呕吐、高热不退或精神萎靡时须立即就医。护理期间宜进食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卫生,预防交叉感染。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腹泻,建议按时接种。

相关推荐

01:41
五岁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五岁小孩拉肚子,若是饮食不当引起的,应及时调整其饮食结构,还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出现脱水的情况。如果是身体受凉引起的,家长可以用热毛巾热敷,从而缓解不适症状。此外,家长还可给小孩外用丁桂儿脐贴,该药由丁香、肉桂、荜茇萃取而成,运用中医脐疗法,起效快、效果好,适合小孩使用。
02:02
小孩拉肚子吃什么药效果好
小孩拉肚子可遵医嘱使用止泻类、补益类药物,还可以外用丁桂儿脐贴,加强日常生活管理,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孩拉肚子通常与寒冷空气刺激、饮食不洁、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除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发生改变,还可能会伴有胃胀、腹部绞痛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小孩外用可止泻的药物,如丁桂儿脐贴。丁桂儿脐贴为外用中药,该药具有健脾温中、散寒止泻的功效,其成分有丁香、肉桂、荜茇,均为温里药,药效温和。常用于宝宝拉肚子、寒凉性腹痛、胀气、肚子不舒服的治疗,使用方便,直接贴于肚脐,药物经脐部渗透直达腹部,作用直接,外用药无需口服还能减轻家长喂药负担,可以家中常备。治疗期间适当补液,预防脱水。同时应保持患儿进食,需注意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并且遵循少量多次,由稀到稠的原则,按需喂养。另外,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换衣物,避免小孩着凉,加重症状。
02:06
开空调宝宝拉肚子怎么治
开空调宝宝拉肚子首先应该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其次,家长需要及时给宝宝补水。此外,必要时应该选择在医生指导下对症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可以与丁桂儿脐贴中药外用贴剂,贴肚脐治拉肚,用法简单易操作,不用喂药,安全又安心。除药物和常规护理之外,父母适当给宝宝补锌。
02:24
宝宝拉肚子怎么回事
宝宝拉肚子可能是消化不好,平时应当注意饮食,尽量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针对饮食不当造成的消化不良导致的拉肚子,、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性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拉肚子等多种不同原因,在医生指导下,对症选择相应口服药物。还可以选择外用药物治疗,如丁桂儿脐贴,中药萃取,贴于脐部,内病外治,穴位贴敷,治疗儿童腹泻,效果显著。
宝宝拉肚子拉水带蛋花怎么办
宝宝拉肚子拉水带蛋花样,绝大多数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建议家长应当及时带宝宝到当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适当的给宝宝喂服一些止泻消炎的药物,以及抗感染的药物,必要时可能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才有助于缓解宝宝的症状。此外建议家长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适当的增加营养,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以清淡和消化的食物为主,但要少量多次喂养宝宝,并适当的给宝宝多喂一些温开水。另外也可以给宝宝喂服一些肠道益生菌进行调理肠道微生态环境,还有助于保护宝宝的肠道黏膜。
语音时长 01:07

2021-05-28

65241次收听

腹泻宝宝能吃小米粥吗
腹泻的宝宝是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吃小米粥的,一般是六个月之内的宝宝,如果出现腹泻,不可以吃小米粥。这个时候的宝宝相对来说他的胃肠主要是通过这种唇乳类的喂养,它对于小米粥的这种消化能力还不具备,他的酶的这种发育不是很完善,消化道的酶一个发育并不是很完善,所以还是应该以正常的乳类食品为主。那么六个月以上的小宝宝,如果出现腹泻,适当的喝一些小米粥是可以。因为小米粥本身它有一个健脾胃助消化,对孩子的腹泻可能会容易消化吸收,同时也对他的腹泻情况有一些缓解。当然不能单纯的只吃小米粥,适当的增加一些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要增加一些维生素,还有增加一些盐、氯化钠等情况补充他的电解质的这种损失。所以小宝宝在大一点的时候出现腹泻,适当的增加一些小米粥可以,但也不要一味只吃这一种食物,要均衡一些,避免孩子可能出现一些水电解质的紊乱。
语音时长 01:14

2021-05-12

101259次收听

宝宝腹泻抽风是脱水吗
宝宝腹泻时出现抽风的症状,不是由于脱水引起的,是由于腹泻比较严重导致了脱水引起发烧,发烧持续不退就会引起抽风的症状。腹泻指的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发生改变,一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以上,以蛋花汤样便和水样便为主,并且伴有口干舌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的腹泻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引起昏迷。腹泻比较严重会引起发烧,有高热惊厥史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抽风的症状。积极的止泻,给予水分的补充,纠正酸中毒,维持体内正常的水电解质,查明腹泻的病因,及时的给予相应敏感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大便次数逐渐减少以后可以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
语音时长 01:09

2021-05-12

81916次收听

宝宝拉肚子可以洗澡吗
宝宝拉肚子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洗澡,宝宝在拉肚子的情况下身体抵抗力是比较差的,脾胃功能也比较差,如果在这个时期洗澡会加重宝宝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引起鼻塞流涕,并且不利于拉肚子的治疗,会导致拉肚子加重。宝宝拉肚子时要及时的查明拉肚子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长期严重的拉肚子会导致宝宝脱水,引起营养不良,身体消瘦,体内缺乏微量元素等严重后果。月龄比较小的宝宝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最好以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为主,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的饮食要清淡,减少生冷硬以及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合理的护理以及良好的喂养习惯,可以防止拉肚子的发生。一岁半以内的宝宝容易出现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时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体温升高。
语音时长 01:24

2021-05-12

80088次收听

小儿腹泻的不良反应
随着气温的不断变化,这些时候最出现小儿腹泻,该病对小孩子带来的危害非常多,及时进行治疗不仅能够缓解患儿生理上的痛苦,也能防止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那么小儿腹泻的小儿腹泻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看。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这样的疾病和孩子饮食不当也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出现了小儿腹泻疾病一定要及时做好治疗,避免给孩子带去太多的肠胃健康影响,那么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什么呢?
如何诊断小儿腹泻
腹泻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大家对该疾病都不陌生,但是腹泻出现在小孩身上就不一样了。小儿腹泻病是属于小孩的一类疾病,严重的影响了小孩的胃口,那么,该疾病怎么可以鉴别它呢,详细了解请看下面介绍。
婴幼儿腹泻可以喝牛奶粉吗
婴幼儿如果对牛奶的蛋白不耐受,不可以喝牛奶粉。婴幼儿如果对牛奶的蛋白耐受,可以喝牛奶粉。
小儿腹泻吃什么食物
小孩子出现腹泻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应该要注意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治疗,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食物的安排工作,比如可以适当的补充电解质,其次可以让宝宝在白天多吃一点苹果泥,另外也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面条或者稀饭,对腹泻的改善会有一些帮助。​
02:10
小儿拉肚吃什么药好
小儿拉肚是指大便性状变得不正常,比如稀水便、脓血便或者稀糊便。小孩引起拉肚子的原因较多,最常见的是消化不良:小孩脾胃比较弱,如果饮食不合适、受凉,可能就会出现拉肚子。小儿拉肚子需要做饮食上调整,尽量清淡饮食、少量多次,可以改善孩子的消化道紊乱情况。小儿拉肚子最重要的是找到病因,进行对症治疗。比如秋季腹泻、夏季细菌性肠炎,需要确定感染类型进行针对治疗。细菌感染后,要给抗炎治疗。病毒感染需要给予避免脱水、止泻的药物。过敏孩子出现腹泻,要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小孩拉肚子是肠炎吗
小孩拉肚子部分是肠炎,小孩拉肚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泻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因素。感染性的因素中,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我们常常称之为肠炎,往往需要化验大便常规或者做大便培养来明确。感染性肠炎的孩子,往往脱水和感染中毒症状都比较严重,常常是需要住院治疗。那么非感染的因素中,食源性的感染也会引起肠炎的可能,严重的也同样会出现脱水和感染中毒症状。所以说肠炎和拉肚子是不同的疾病程度,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肠炎往往都会比拉肚子来得严重些。所以家长们要会注意区分,及时治疗,避免严重疾病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27

2019-09-09

60846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