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五大指征是什么
手卫生五大指征主要包括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以及接触血液体液后。
1、接触患者前
在接触患者前进行手卫生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从医护人员传播给患者的风险。这一指征适用于所有医疗操作,包括查体、测量生命体征等。接触患者前的手卫生能够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保护患者安全。建议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2、进行无菌操作前
在进行无菌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这是防止手术部位感染和其他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无菌操作包括手术、穿刺、导管置入等侵入性操作。此时的手卫生要求更为严格,通常需要外科手消毒程序,确保手部微生物数量降至最低水平。
3、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卫生可以防止病原体在医护人员手上定植和传播。这一指征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患者接触,包括直接皮肤接触、协助患者移动等。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能够阻断病原体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链,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和其他患者。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进行手卫生是防止环境表面污染传播的重要环节。患者周围环境包括床栏、床头桌、医疗设备等高频接触表面。这些表面可能被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因此接触后必须及时进行手部清洁。
5、接触血液体液后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后必须立即进行手卫生,这是预防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关键措施。这一指征还包括接触被上述物质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后的情况。接触血液体液后的手卫生应采用标准预防措施,必要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配合手卫生。
严格执行手卫生五大指征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医护人员应养成正确的手卫生习惯,医疗机构应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并定期监测依从性。同时应注意保持手部皮肤健康,避免频繁洗手导致的皮肤损伤,可适当使用护手霜。手卫生不仅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保障。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