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再发性呕吐
小儿再发性呕吐是指儿童在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的呕吐症状,通常与胃肠功能紊乱、代谢异常或神经系统问题有关。主要诱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心理压力、前庭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症状可能伴随脱水、电解质紊乱或生长发育迟缓,需结合病史与实验室检查确诊。
1. 饮食因素
过量进食、食物过敏或乳糖不耐受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呕吐。常见于摄入高脂高糖食物后,症状多为暂时性,调整饮食结构后多可缓解。家长需记录饮食日志排查诱因,必要时采用低敏配方奶粉或剔除致敏食物。
2. 感染因素
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导致胃肠黏膜炎症反应,表现为周期性呕吐伴腹泻发热。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诺如病毒易在集体机构传播。需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测,及时补液防止脱水,重症需用蒙脱石散或消旋卡多曲颗粒控制症状。
3. 心理因素
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蠕动节律,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发作时常伴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心理疏导联合规律作息可减少发作频率。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呕吐行为,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4. 前庭功能障碍
内耳平衡感受器异常可能引发眩晕相关性呕吐,发作时伴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可通过变位试验诊断,急性期使用苯海拉明糖浆缓解症状,长期需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
5. 代谢性疾病
尿素循环障碍、有机酸血症等遗传代谢病可导致周期性呕吐伴意识改变。血氨检测、尿有机酸分析有助于诊断,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使用精氨酸颗粒等特殊配方营养剂治疗。
日常护理需保持饮食清淡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发作期采取侧卧位防误吸,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记录呕吐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因,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曲线。若每月发作超过3次或伴随意识障碍、血便等症状,需尽早就医排除颅内病变或代谢性疾病。稳定期可进行腹部按摩及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