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3734次浏览

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病原因主要有溶血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感染因素、早产或低体重、喂养不足等。该病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并沉积于脑组织引起的神经损伤性疾病。

1、溶血性疾病

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是核黄疸最常见原因,如ABO溶血或Rh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后产生过量未结合胆红素,超过新生儿肝脏处理能力。患儿可出现皮肤黄染迅速加重、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需及时进行光疗,严重者需换血治疗。

2、遗传代谢异常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病会导致红细胞稳定性下降,易发生溶血。这类患儿接触樟脑丸、磺胺类药物等氧化剂时可能诱发急性溶血。表现为突发黄疸、酱油色尿,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就医。

3、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抑制肝脏酶活性,影响胆红素代谢。感染患儿除黄疸外常伴发热、反应差、吃奶减少等全身症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加强光疗。

4、早产或低体重

早产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胆红素结合能力不足,且血脑屏障功能较差。低体重儿易出现喂养困难,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这类新生儿黄疸出现早、进展快,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5、喂养不足

开奶延迟或母乳不足时,新生儿摄入量减少会导致排便次数少,胆红素排出受阻。表现为出生3天后黄疸持续加深,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补充配方奶改善。必要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功能。

预防核黄疸需加强围产期保健,Rh阴性孕妇应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需尽早开奶,按需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要每日观察黄疸变化,发现颜面、躯干黄染明显或宝宝精神反应差时,应立即就医检测经皮胆红素值。出院后遵医嘱复查,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或物品,保持适宜环境温度减少能量消耗。

相关推荐

骨密度低能否补回来
骨密度低通常可以通过科学干预补回来。改善骨密度的方式主要有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进行负重运动、药物治疗、定期监测骨密度等。1、调整饮食结构每日摄入足量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西蓝花、豆腐等,同时保证优质蛋白摄入...
吃可可粉有什么功效
可可粉具有抗氧化、改善心血管健康、提升情绪、促进消化和补充矿物质等功效。适量食用可可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喘气胸疼怎么回事
喘气胸疼可能与胸膜炎、气胸、肋间神经痛、肌肉拉伤、心绞痛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休息、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预防黄褐斑的方法
预防黄褐斑可通过防晒、调节内分泌、避免刺激皮肤、补充抗氧化物质、规律作息等方式实现。黄褐斑与紫外线暴露、激素水平变化、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相关,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刮油的食物有哪些
刮油的食物主要有西蓝花、燕麦、苹果、绿茶、魔芋等,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奥利司他胶囊、多潘立酮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乳果糖口服溶液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