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肱骨髁上骨折
右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靠近肘关节部位的骨折,属于儿童常见肘部损伤。该骨折多由跌倒时手掌撑地或肘部直接撞击导致,主要表现为肘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畸形或神经血管损伤。需通过X线检查确诊,治疗方式包括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损伤机制
右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5-8岁儿童,因该年龄段肱骨髁上区域骨皮质较薄且存在生理性薄弱区。典型受伤机制为跌倒时上肢伸直手掌撑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肘部。高处坠落、运动碰撞等直接暴力也可能导致骨折。骨折线多呈横行或短斜行,根据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占多数。
2、临床表现
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肘关节剧烈疼痛伴活动障碍,肘窝前方可见肿胀淤青,严重者出现枪托样畸形。查体可触及骨擦感,但应避免反复检查以防加重损伤。需特别注意检查桡动脉搏动及手指感觉运动功能,若出现苍白、麻木、桡动脉减弱等表现,提示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属于骨科急症。
3、影像学诊断
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位置及移位程度,需注意与肱骨远端全骺分离鉴别。侧位片可见脂肪垫征阳性,即关节囊内积血导致的帆船样透亮影。对于复杂骨折或需术前规划者,可行CT三维重建评估。MRI主要用于评估疑似合并的韧带损伤或隐匿性骨折。
4、保守治疗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可采用长臂石膏固定3-4周。手法复位适用于成角大于20度或明显移位的骨折,需在麻醉下进行。复位后石膏固定时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定期复查X线确认位置。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药物控制疼痛,配合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5、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或合并血管损伤者需手术治疗。经皮克氏针固定适用于大多数移位骨折,术后仍需石膏保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可选用重建钢板或弹性髓内钉。术后早期开始手指活动预防僵硬,6周后逐步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等并发症。
右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期需保持石膏干燥清洁,避免负重活动。拆除固定后每日用温水浸泡肘部15分钟,配合轻柔的屈伸旋转练习。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钙质的牛奶、豆腐,以及促进骨骼愈合的维生素D。若发现患肢肿胀加重、手指青紫或感觉异常,应立即返院检查。定期复查至骨折愈合且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一般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远期肘关节僵硬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