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的慢性胃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
1、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持续进展。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患者体内产生抗胃壁细胞抗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高盐饮食等也是常见诱因。
2、病理特征
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部分被肠上皮化生取代。胃酸分泌功能逐渐减退,内镜下可见黏膜变薄、血管显露。病理检查可发现炎症细胞浸润和腺体萎缩程度。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症状轻微,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伴有贫血、消瘦、舌炎等营养不良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不一定平行。
4、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可直观评估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检测有助于评估胃功能状态。
5、治疗原则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首要治疗措施,常用四联疗法。补充维生素B12可纠正恶性贫血。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可改善症状。定期胃镜随访对监测癌变风险至关重要。
萎缩性胃炎患者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选择易消化食物。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定期复查胃镜,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症状加重时应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