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后暴露伤肢末端的原因是什么
骨折固定后暴露伤肢末端主要是为了观察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状态,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组织缺血或神经损伤。该操作与固定材料选择、肢体肿胀变化、末梢温度颜色监测等因素有关。
骨折固定后需保持伤肢末端暴露,便于直接观察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指端感觉活动。石膏或夹板固定可能因肢体持续肿胀产生压力,暴露末端可及时发现苍白、青紫等缺血表现。若固定物边缘压迫皮肤,暴露部位能快速识别压痕或水疱形成。神经损伤风险较高的部位如肘关节、膝关节,末端暴露有助于检测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儿童及感觉障碍患者更需通过末端暴露实现被动监测,避免因表述不清延误处理。
部分特殊情况需调整暴露范围。开放性骨折或术后伤口可能因暴露增加感染风险,此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平衡观察与防护需求。低温环境中暴露末端可能导致冻伤,需用保暖材料覆盖并缩短观察间隔。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差,暴露时需配合多普勒血流仪等专业监测。烧伤合并骨折的患者,暴露范围应避开创面以防止污染。使用外固定支架时,钢针孔周围皮肤也属于需特殊保护的末端区域。
骨折固定后应每日检查暴露末端3-4次,对比健侧观察颜色、温度差异,轻压甲床确认毛细血管回流速度在2秒内恢复。保持暴露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涂抹油膏影响观察。发现末端肿胀加剧、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时,应立即松解固定物并就医。康复期间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折对位情况。选择透气性好的固定材料,夏季注意防蚊虫叮咬暴露皮肤,冬季可用棉袜包裹足趾末端但勿过紧。若需洗澡可用防水套保护固定装置,结束后及时擦干暴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