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和高血压的区别是什么
低血压和高血压的主要区别在于血压数值范围、症状表现及潜在风险。低血压通常指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可能引发头晕、乏力;高血压则指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常伴随头痛、心悸,长期未控制可能损害心脑血管。
低血压的生理性原因包括体质偏瘦、长期卧床等,表现为短暂性头晕或眼前发黑,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水分摄入、适度运动改善。病理性低血压可能与脱水、内分泌失调或严重感染有关,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氟氢可的松片提升血容量。高血压的诱因常涉及高盐饮食、肥胖或遗传因素,早期可能无症状,但持续高压会损伤血管内皮,需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控制。继发性高血压可能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发,需手术或靶向治疗。
低血压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晕厥,需立即平卧并补充电解质;高血压危象则需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紧急降压。两者均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但干预策略截然不同:低血压以改善循环为主,高血压需综合药物与生活方式管理。
日常管理中,低血压患者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可适当增加咸食摄入量;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限盐,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两者均需定期监测血压,低血压者关注血红蛋白水平,高血压者每3个月检查肾功能与眼底。若出现视物模糊、胸痛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