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有哪些原因
新生儿感染可能由母体垂直传播、分娩过程污染、皮肤黏膜屏障薄弱、医疗器械接触、环境暴露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原体类型判断感染途径。
1、母体垂直传播
妊娠期母体存在B族链球菌、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时,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等症状。需通过血培养、脑脊液检查确诊,治疗需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2、分娩过程污染
产道中的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可能在分娩时侵入新生儿呼吸道或消化道。常见症状包括脐部红肿、喂养困难。需采集脐部分泌物培养,局部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严重时需口服制霉菌素片。
3、皮肤黏膜屏障薄弱
新生儿表皮角质层未完全发育,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易通过皮肤破损处入侵。特征为脓疱疹、蜂窝织炎等皮肤感染。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感染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4、医疗器械接触
气管插管、留置针等医疗操作可能引入铜绿假单胞菌等医院获得性病原体。表现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严格无菌操作,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5、环境暴露
接触被污染的衣物、奶具可能导致轮状病毒、沙门氏菌感染。典型症状为腹泻伴脱水。需做好用品消毒,补充口服补液盐散Ⅲ,细菌性肠炎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
新生儿日常护理需保持环境清洁,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奶具定期煮沸消毒。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免疫球蛋白,但母亲患活动性感染时应暂停亲喂。发现异常哭闹、体温波动、进食减少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住院期间需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