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如何治疗
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通常由胃酸分泌异常、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肥胖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摄入,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睡前2-3小时禁食。食物选择以易消化的粥类、蒸煮蔬菜、低脂蛋白为主,如燕麦粥、南瓜、鸡胸肉等。进食时保持坐姿端正,餐后避免立即平卧。
2、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改善食管蠕动功能;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胃酸。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如枸橼酸铋钾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
3、生活方式干预
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避免穿紧身衣物增加腹压。戒烟并控制体重,BMI建议维持在18.5-23.9范围。避免弯腰、举重等增加腹压动作,饭后可缓慢散步促进排空。焦虑情绪可能加重症状,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4、内镜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Barrett食管或食管狭窄病例,可考虑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消除病变黏膜,或球囊扩张术改善狭窄。内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缝合形成抗反流屏障,适用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
5、手术治疗
顽固性病例可选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将胃底包裹食管下端增强括约肌压力。严重食管裂孔疝需行疝修补术,术后需流质饮食逐步过渡。手术适应证需严格评估,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腹胀等并发症,需长期随访。
患者应建立饮食日记记录诱发症状的食物,定期监测体重和营养状况。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治疗3-6个月,避免骤然停药导致反跳。合并哮喘、喉炎等食管外表现时需多学科协作诊疗。日常可练习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功能,睡眠左侧卧位利用解剖角度减少反流。出现呕血、黑便、进行性吞咽困难等警报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