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的区别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是两种不同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与病理机制。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骨质增生则是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刺激周围组织。两者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均有差异。
一、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源于椎间盘退变或外伤,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向后方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骨质增生属于关节适应性改变,由于长期力学负荷或炎症刺激,软骨下骨出现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常见于椎体边缘或小关节。
二、典型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放射性下肢疼痛、麻木,咳嗽时症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骨质增生多引起局部钝痛和活动受限,晨起僵硬明显,严重时可因骨赘压迫出现间歇性跛行,但较少引发典型神经根刺激症状。
三、影像学特征
CT或MRI检查中,腰椎间盘突出可见椎间盘后缘局限性隆起,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变形。骨质增生则显示为椎体边缘唇样突起、关节面硬化或骨桥形成,椎间隙通常保持正常高度。
四、高危人群
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20-50岁长期弯腰劳动者或肥胖人群。骨质增生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长期姿势不良密切相关,女性绝经后发病率显著上升。
五、治疗原则
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需卧床制动,可采用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消肿、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骨质增生以缓解症状为主,常用塞来昔布胶囊消炎镇痛,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极少数骨赘压迫脊髓时需手术切除。
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睡眠选择硬板床,加强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控制体重减轻脊柱负荷。出现持续疼痛或行走障碍时应及时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