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溶性黄疸怎么治疗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通过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方式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及胆红素水平选择干预措施。
1、光疗
光疗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首选治疗方式,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分解皮肤中未结合胆红素,促进其水溶性代谢产物排出。光疗设备需配备眼罩保护视网膜,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及液体摄入量。对于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5mg/dl或早产儿超过10mg/dl时建议启动光疗。
2、药物治疗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可通过阻断Fc受体抑制溶血进程,常用剂量为1g/kg。白蛋白注射液能结合游离胆红素减少核黄疸风险,适用于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的患儿。苯巴比妥片可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但需注意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换血疗法
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5mg/dl或每小时上升速度大于0.5mg/dl时需考虑换血。采用双倍血容量换血可清除致敏红细胞及游离抗体,置换液应选用与母亲血清交叉配型阴性的同型红细胞悬液。术后需持续监测血糖、电解质及凝血功能。
4、病因治疗
ABO血型不合溶血需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Rh溶血患儿应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再次妊娠发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需避免接触萘丸等氧化剂。感染相关性溶血需根据病原学选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或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
5、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早产儿需静脉补充10%葡萄糖注射液预防低血糖。喂养不足时可添加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每2-3小时喂养一次促进肠蠕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4小时监测经皮胆红素值,警惕嗜睡、肌张力低下等胆红素脑病先兆。
家长需每日记录新生儿喂养量、大小便次数及精神状态变化,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避免着凉。出院后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直至稳定,母乳喂养母亲应暂停进食蚕豆等可能诱发溶血的食品。注意观察皮肤黄染是否重新加重,出现拒奶、尖叫或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返院。按计划完成乙肝疫苗等免疫接种,避免在黄疸未完全消退时接种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