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发病原因是什么
脱肛发病原因主要有腹压增高、盆底肌松弛、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先天发育异常等。脱肛是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疾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腹压增高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妊娠分娩等情况会导致腹压持续增高。腹压增高会使直肠受到向下推力,容易造成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建议避免提重物,咳嗽患者需治疗原发病,产后女性可进行凯格尔运动。
2、盆底肌松弛
老年人或多次分娩女性常见盆底肌群松弛,导致直肠固定结构薄弱。盆底肌无法有效支撑直肠时,直肠易向下移位。这类患者常伴肛门坠胀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肛门失禁。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黄芪颗粒等中成药,配合提肛运动改善症状。
3、长期便秘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使直肠承受较大压力,长期如此可导致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便秘患者排便时间延长,反复努责可能损伤直肠支持组织。患者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4、慢性腹泻
频繁排便刺激可能引起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黏膜与肌层附着减弱。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患者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腹泻时肛门括约肌反复收缩也可能加重脱垂。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控制腹泻。
5、先天发育异常
儿童患者多与骶骨弯曲度异常、直肠周围组织发育不全有关。这类患儿可能出现排便时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需手术治疗。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肛门清洁,避免感染,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直肠固定术。
脱肛患者日常应保持肛门清洁,每次脱出后需用温水清洗后轻柔复位。饮食上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提肛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嵌顿需立即就医。手术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