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乙肝
新生儿乙肝是指新生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新生儿乙肝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产后密切接触等途径。新生儿乙肝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母婴垂直传播是新生儿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以及产后密切接触。宫内感染是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是新生儿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产道接触或分娩过程中的微小伤口进入新生儿体内。产后密切接触主要指母乳喂养或日常生活中与携带病毒的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传播。水平传播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通过输血、注射、手术等医疗操作或与携带病毒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而感染。
新生儿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儿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有症状的患儿可能出现黄疸、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为嗜睡、昏迷、出血倾向等。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容易转为慢性携带状态,长期携带病毒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预防新生儿乙肝的关键是阻断母婴传播。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在孕期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是预防母婴传播最有效的措施。接种程序为出生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对于乙肝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可在妊娠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母亲乳头有破损时应暂停母乳喂养。
新生儿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和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可确定是否感染及感染状态,肝功能检查可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对于确诊的新生儿乙肝,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轻度病例可能只需密切观察和定期复查,中重度病例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和药物不良反应。家长应遵医嘱规范治疗,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或中断治疗。同时注意保证患儿充足营养,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