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怎样治疗
细菌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益生菌调节、对症治疗等方式治疗。细菌性肠炎通常由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1、调整饮食
急性期需禁食6-8小时,缓解后逐渐过渡至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高糖、高脂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增加低渣半流质食物,如白粥、烂面条,少量多餐。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黏膜修复。
2、补液治疗
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Ⅲ,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需根据脱水程度调整速度和总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监测尿量及皮肤弹性,防止循环衰竭。
3、抗生素治疗
针对志贺菌感染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沙门菌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片,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头孢克肟颗粒。抗生素使用前应进行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疗程通常为5-7天,需完整服用。
4、益生菌调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轻抗生素相关腹泻。建议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持续至症状消失后1-2周。益生菌对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更为重要。
5、对症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缓解腹泻,消旋山莨菪碱片能解除肠道痉挛性疼痛。发热超过38.5℃可临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对症药物需根据症状选择性使用,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增加肝肾负担。
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恢复后2周内避免生冷食物,注意餐具消毒和手卫生。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婴幼儿出现症状时建议尽早进行医疗干预。
相关推荐
02:49
0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