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骨折的地方发热
骨折部位发热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感染或组织损伤修复有关。骨折后发热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创伤性炎症、血肿吸收、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综合征等。
1、创伤性炎症
骨折时骨骼及周围软组织损伤会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机体释放前列腺素、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和局部温度升高。这种发热通常在骨折后24-72小时内出现,体温多维持在37.5-38.5℃之间,伴随红肿疼痛。可通过冰敷患处、抬高肢体缓解症状,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
2、血肿吸收热
骨折后骨髓腔或肌肉内出血形成血肿,血红蛋白分解产物被吸收时可能引起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多发生在骨折后3-7天,表现为局部皮温轻度升高而无明显红肿。建议保持患肢制动,观察体温变化,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3、伤口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术后伤口被细菌侵入时会出现感染性发热,体温可超过38.5℃并持续升高,伴有伤口渗液、异味和剧烈疼痛。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有关。需及时就医进行清创,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治疗。
4、深静脉血栓
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患肢肿胀发热伴体温升高。可通过血管超声确诊,需绝对卧床并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严重者需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5、脂肪栓塞综合征
长骨骨折后骨髓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肺脑栓塞,出现高热、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全身症状。属于危急情况,需立即住院进行氧疗、糖皮质激素冲击等综合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
骨折后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过早负重活动。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骨痂形成。恢复期可遵医嘱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8.5℃应及时复诊,排除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