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干槽症的原因介绍
干槽症可能由拔牙创口感染、口腔卫生不良、凝血功能异常、吸烟、创伤性拔牙等因素引起。干槽症通常表现为拔牙后剧烈疼痛、口腔异味、创口空虚等症状,可通过清创处理、止痛药物、抗生素治疗等方式缓解。
1、拔牙创口感染
拔牙后创口暴露于口腔环境中,若未有效清洁或存在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干槽症。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厌氧菌等。患者可能出现创口红肿、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由医生进行创口清创,并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口腔卫生不良
术后未保持口腔清洁易导致食物残渣堆积,增加感染风险。建议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避免刷牙触碰创面。若已发生干槽症,需配合医生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口,必要时放置碘仿纱条促进愈合。
3、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或服用抗凝药物者,血凝块形成不稳固易脱落。术前应评估凝血功能,术后可局部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帮助止血。出现干槽症后需重新清理创面,并考虑短期停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
4、吸烟
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影响创面供血,烟雾颗粒也可能污染创口。建议术前戒烟2周,术后至少禁烟3天。已发生干槽症者需彻底戒烟,配合使用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
5、创伤性拔牙
复杂阻生齿拔除时骨组织损伤较大,血凝块更易脱落。术后可冰敷减轻肿胀,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若发展为干槽症,需由医生刮除坏死骨组织并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后处理。
预防干槽症需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吸吮动作,进食温凉软食,使用软毛牙刷避开手术区清洁。出现持续剧痛或腐败气味时应及时复诊,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处理创口。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骨质疏松患者可咨询医生补充钙剂,均有助于降低干槽症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