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败血症有什么方法
败血症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血培养、炎症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方法诊断。败血症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可能伴随寒战、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败血症的初步筛查手段,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增高。若合并血小板减少或血红蛋白下降,可能提示病情进展。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采血后1-2小时即可获取结果。
2、血培养
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检查,通过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微生物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需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2-3套不同部位的血样,每套包含需氧瓶和厌氧瓶。培养周期通常为3-5天,阳性结果可指导靶向用药。采集时需严格消毒皮肤避免污染,寒战或高热时采血阳性率更高。
3、炎症标志物检测
包括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检测,能反映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后2-4小时即可升高,特异性优于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严重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降钙素原持续超过2微克/升,需警惕脓毒性休克风险。
4、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可寻找感染灶。肺部感染常见肺实变或胸腔积液,腹腔感染可能发现脓肿或肠穿孔。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败血症,全身PET-CT有助于定位隐匿病灶。影像学检查还能评估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5、病原学检查
针对可疑感染部位采集痰液、尿液、脑脊液等进行涂片染色、PCR或宏基因组检测。脑膜炎患者需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尿路感染者需清洁中段尿培养。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快速识别罕见病原体,适用于常规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病例。
怀疑败血症时应立即就医,急诊科或感染科可进行初步评估。治疗期间需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建议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蛋,避免生冷饮食。注意口腔和导管部位清洁,卧床患者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出院后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定期复查炎症指标。
相关推荐
03:09
01:55
01:55
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