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耳朵后面的肉疙瘩
耳朵后面的肉疙瘩可能是皮脂腺囊肿、淋巴结肿大或脂肪瘤等引起的,可通过局部热敷、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等方式消除。
皮脂腺囊肿是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分泌物积聚形成的囊肿,表现为局部皮肤下圆形肿物,表面光滑且可移动。轻微囊肿可每日用40-45℃热毛巾外敷10-15分钟促进吸收,合并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治疗。若囊肿直径超过1厘米或反复发炎,需采用囊肿切除术治疗。
淋巴结肿大常由耳周炎症引起,触诊质地较硬且伴有压痛。细菌感染引起的肿大可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病毒感染则需配合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持续肿大超过2周或直径超过2厘米时,应进行超声检查排除淋巴瘤等疾病。
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触诊质地柔软且边界清晰。较小脂肪瘤无须特殊处理,生长较快或影响美观时可通过脂肪抽吸术或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抓挠防止感染。
瘢痕疙瘩多见于瘢痕体质者,表现为红色隆起性斑块。早期可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抑制增生,配合硅酮凝胶敷料外用。顽固性瘢痕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进行磨削治疗,术后需严格防晒3-6个月。
表皮样囊肿囊壁含角质细胞,可能排出豆腐渣样分泌物。合并感染时需先控制炎症,待红肿消退后行囊肿摘除术。术中需完整切除囊壁以防复发,术后7-10天拆线。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后皮肤清洁,避免抓挠或挤压肿块。洗澡时用温和沐浴露清洗,洗后及时擦干。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发现肿块增大、破溃或伴随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至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术后患者需按时换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预防性抗生素,拆线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