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气胸对孕妇的伤害大吗

56112次浏览

气胸这种疾病有时候会发生在孕妇身上,有些孕妇发现自己得了气胸后就会很沮丧,认为得了这种疾病对怀孕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来和大家聊一聊看看气胸对孕妇的伤害大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气胸: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响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因胸壁或肺部创伤引起者称为创伤性气胸;因疾病致肺组织自行破裂引起者称“自发性气胸”,如因治疗或诊断所需人为地将空气注入胸膜腔称“人工气胸”。气胸又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及张力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或患有慢支、肺气肿肺结核者。本病属肺科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时处理可治愈。

那么气胸对孕妇有很大的影响吗?其实也不尽然,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气胸如果治疗及时治疗得法的情况下,是可以及时治愈的,这样就不会对孕妇以及胎儿造成影响。

作为孕妇如果发生气胸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积极地配合医生,现在社会医疗技术发达,有经验的医生都能知道哪些药物是对孩子没有影响的,所以只要尽早的去治疗,气胸这个疾病对孕妇的伤害也没有太大。

以上就是关于气胸对孕妇影响大不大的解答,希望大家都能对气胸这个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此我们要提醒大家,气胸这种疾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做治疗,千万不可以为了省钱而选择不正规的医院,这样既不能保证治疗效果,也不会省去多少费用。

相关推荐

02:53
长期不戴胸罩会变小下垂吗
长期不戴胸罩会引起乳房的下垂,并不会造成乳房的变小。正确佩戴胸罩非常的重要,建议在乳房发育成熟之后,尽可能长期佩戴胸罩。胸罩建议选择佩戴无钢圈的、透气性比较好、全棉的胸罩。一方面可以保持胸部的外形,还有一些塑形的胸罩可以使胸部显得更为挺拔。如果不戴胸罩,可能会造成胸部的下垂,运动的时候也会感觉不方便。除了应该长期佩戴棉质、透气性好的胸罩之外,还应该注意乳房的常规体检。经常做胸部的运动也特别重要,如扩胸运动、上肢的锻炼、瑜伽等等,这些运动能够增强胸肌,胸肌相对强大了之后,对乳腺外形的改变,也是有很好的塑形作用。
气胸手术有什么风险
气胸手术包括两种。一种是胸腔闭式引流和胸腔穿刺手术,通常这种手术的风险较小,可能会出现肋间血管出血或是肋间神经损伤。第二种肺大泡破裂引起的气胸,需要进行胸腔镜手术,如果肺大疱较大,患者肺功能差,就需要进行开胸手术,这种情况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包括手术中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等,术后可能引起的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接受相关治疗,目前气胸手术以微创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创伤小较小,风险也会较小。
语音时长 01:00

2021-04-15

115883次收听

气胸的中医治疗方法
气胸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及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气胸分为很多种,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下面为大家介绍气胸的中医治疗方法,值得大家学习一下。
气胸检查哪些项目
我们都知道,气胸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想要确诊这种疾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才可以,不能够单凭医生的经验,那么,气胸检查哪些项目呢?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了解气胸的诊断方法
气胸会常发于我们的身边了,而且会导致我们出现胸闷的症状,非常的痛苦,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了可以让朋友们更加轻松的去应对气胸,我们需要了解气胸疾病的相关常识,那么气胸的诊断方法有什么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气胸不能吃哪些食物
首先,我们生活中的食物是有很多种的,不同食物的属性是不同的,有的食物是凉性的,有的食物是热性的,对于患病之人来说,是不能随便乱吃东西的,那么,气胸不能吃哪些食物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气胸因何反复发作
患上气胸也不必惊慌,只要积极治疗是容易治愈的,最恼人的是好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明显感觉已经治愈,结果停止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发作了,他们很想知道气胸因何反复发作呢!
气胸手术后遗症有哪些
气胸手术后遗症包括胸腔出血、肺漏气、复发性水肿、继发性肺部感染。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发展,通过摄像技术的辅助,可清晰呈现患者的损伤部位,及时明确患者病情程度,在有效清除积血与凝血块的同时,对患者造成较小的创伤,可及时处理出血部位,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一般气胸患者手术后很少留下后遗症,患者通常预后较好。也有极少数患者在气胸术后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症状,与手术后可能出现胸膜粘连、部分肺叶的切除有关。建议患者多做运动,增加机体锻炼,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开胸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时有两个适应证。1.造成气胸的破口处持续漏气,经过胸膜腔引流5天后被压缩的肺组织仍未复张。2.如果原发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可考虑开胸术防止再次反复。传统的开胸手术可有效清除血凝块和积血,但手术通过开胸探查,对患者造成创伤大,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且手术过程中,以胸腔引流方式进行漏气观察,待出血后再进行手术,此过程极易出现失血过多或延误手术治疗时机等情况,且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高。
语音时长 01:26

2020-03-20

55496次收听

气胸吃什么能快速恢复
临床上不存在可以有效促进气胸治愈某种食物,但要避免辛辣刺激以及油腻的食物,合理的膳食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帮助气胸更快的愈合。气胸在治疗过程中,不存在促进气血愈合的食物,但在饮食上还是应该有所注意,如要少吃油腻的刺激性强的食物,此时需要增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可以吃些富含蛋白高热量的,含有维生素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然后鸡蛋、牛奶、鱼肉等也要适当多吃,这样能帮助增强体质,最终达到治疗气胸的目的。当然气胸有时会伴有咳嗽,或者伴有炎症,此时在抗菌治疗同时,要求吃些稍微清淡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太咸的食物,否则可能会加重咳嗽,咳嗽加重以后,会加重气胸内的破口不容易愈合等。
语音时长 01:35

2020-02-24

55068次收听

气胸是什么意思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响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导致气胸。由于胸壁和肺部创伤引起来的,称为创伤性气胸,也是最常见;因疾病导致肺组织自行破裂引起来的,称为自发性的气胸;因治疗或诊断所需人为地将空气注入胸膜腔,称为人工气胸,又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及张力性气胸。自发性的气胸多见于年轻瘦高个的男性,认为可能发育过程中有缺陷,常见还有肺气肿、肺结核等肺部疾病,容易出现气胸,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当出现喘息气短时,一定要及时取医院就诊。
语音时长 01:37

2020-02-24

65507次收听

患气胸的人平均寿命
胸膜腔是不含有空气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一旦胸膜腔内有气体聚集,这时就称为气胸。常见的气胸使为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病人,只要平时多运动机体抵抗力增强,不再复发气胸,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寿命。继发性气胸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寿命大约是60到70左右,有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结核,此型气胸患者,肺通气储备能力差,故对气胸的耐受性差,需要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气胸在治疗气胸的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只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基本上是不会影响到生命的。气胸患者平时要积极治疗原发肺部疾病,吸烟者需要戒烟,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语音时长 01:30

2020-02-10

58224次收听

02:11
气胸吃什么好的快
气胸在治疗过程中,不存在有一些促进气血愈合的食物,但是患者在饮食上还是要注意:少吃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可以吃一些富含高蛋白、高热量、含有维生素较高的食物,比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鸡蛋、牛奶、鱼肉等,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最终达到治疗气胸的目的。另外,气胸患者可能会伴有咳嗽或炎症,在抗菌治疗的同时,患者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太咸的食物,可能会加重咳嗽,使气胸内的破口不容易愈合等。所以,临床上不存在可以有效地促进气胸治愈的食物,但是合理的膳食可以达到增强患者的体质,帮助患者气胸更快的愈合。
02:00
如何治疗气胸
发现气胸后需先到医院就诊,做X线或胸部CT等方面的检查,根据检查后片子上气胸量的多和少,选择使用抽气排气,还是置管排气。一、对于少量气胸,比如气胸量占胸腔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三十,通常选择保守治疗,如休息、吸氧气等,吸氧能够促进气胸气体的吸收,较快缓解病情。二、气胸量超过百分之三十时,需进行排气治疗,例如抽气排气,用注射器抽出气胸的气体,或置管排气,放置较粗的引流管到胸腔里,使气胸的气体顺着管子排出。
02:10
气胸能自愈吗
气胸能否自愈,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第一,气胸程度较轻,气胸量少时,如肺压缩只有10%或20%左右,可通过保守治疗,使肺上的破口自愈,如休息,吸收气体等。第二,肺的破口没有愈合,或愈合时间很慢,即使临床治疗后,气体还会漏出,如戴三天或一周的排气管,气体始终在漏气,气胸愈合程度很慢,无法自愈,则需通过微创手术治疗,找到漏气的薄弱点,加固缝合或切除,使气胸彻底治愈,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建议及时手术治疗。
02:09
气胸怎么检查
气胸的检查方式,询问症状,胸部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或CT检查,均可准确判断气胸的方法。如果怀疑发生气胸,比如胸痛、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需到医院就诊。一、医生询问患者的症状,例如不适等。二、做体格检查,主要听诊,听一侧的胸腔,肺呼吸音是否正常,叩诊,检查是否有鼓音,有助于判断气胸的存在。三、影像学的检查,X线检查,可判断有无气胸,CT检查,可清晰地看到肺的情况,和气胸量多少,以及有无肺大泡,肺气肿,感染性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