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高危人群
慢性腹泻的高危人群主要有免疫功能低下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者、胃肠疾病患者、旅行者及婴幼儿。慢性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性状改变持续超过4周,可能与感染、炎症、吸收不良等因素有关。
1、免疫功能低下者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群体因防御功能减弱,易受病原体侵袭。肠道菌群失衡或机会性感染可导致腹泻迁延不愈,常伴有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需通过免疫功能评估和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因,治疗包括调整免疫方案及针对性抗感染。
2、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广谱抗生素使用超过1周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发艰难梭菌等机会致病菌过度繁殖。典型表现为水样便伴假膜,严重时出现脱水。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并补充益生菌,重症需口服万古霉素或非达霉素。
3、胃肠疾病患者
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糜泻等患者因肠道黏膜损伤或功能紊乱,常出现慢性腹泻。克罗恩病多伴随腹痛、肛周病变,乳糜泻患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肠镜检查及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4、旅行者
前往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可能感染产毒性大肠杆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病原体。旅行者腹泻通常持续2-4周,部分转为慢性。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急性期可选用利福昔明或阿奇霉素。
5、婴幼儿
2岁以下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未成熟,易发生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迁延性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家长需注意补液及喂养调整,严重时需住院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慢性腹泻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纤维及乳制品摄入,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建议记录排便日记监测症状变化,外出时注意食品卫生。若出现血便、持续消瘦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特殊人群如孕妇或老年人出现腹泻时更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