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推拿疗法有哪些
儿科推拿疗法主要有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捏脊等手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一、开天门
开天门是用拇指从眉心向发际线交替直推的手法,常用于缓解儿童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操作时需注意力度轻柔,每次推拿50-100次。该手法能疏通督脉经气,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但发热超过38.5℃时应避免使用。
二、推坎宫
推坎宫是用两拇指从眉心沿眉弓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的手法,主要针对儿童目赤肿痛、惊风等症状。操作时需用爽身粉作为介质防止皮肤摩擦,每次推拿30-50次。该手法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眼周有外伤或炎症时禁用。
三、运太阳
运太阳是用拇指指腹在太阳穴做环形揉动的手法,适用于儿童偏头痛、发热等症状。操作时需配合按揉风池穴,每次顺时针揉动30次。该手法能疏风解表,但囟门未闭合的婴儿需谨慎使用。
四、揉耳后高骨
揉耳后高骨是用拇指揉按耳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的手法,主要用于儿童咳嗽、耳鸣等症状。操作时需配合清肺经手法,每次揉按1-2分钟。该手法能宣肺止咳,皮肤破损时不宜操作。
五、捏脊
捏脊是用拇指与食指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提捏皮肤的手法,适用于儿童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等症状。操作时需保持皮肤湿润,每次提捏3-5遍。该手法能调理脏腑功能,但脊柱畸形或皮肤感染者禁用。
进行儿科推拿前应确保环境温暖安静,推拿后需适当补充温水,避免立即进食生冷食物。家长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不可自行尝试复杂手法。推拿期间注意观察儿童反应,出现哭闹抗拒或皮肤发红应立即停止。日常可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帮助消化,但发热、外伤等情况下不宜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