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分类及病因是什么
肠梗阻按病理机制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常见病因包括肠粘连、肿瘤压迫、肠扭转、粪石阻塞及肠系膜血管栓塞等。
1、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主要由肠腔物理性阻塞引起。肠粘连是术后或腹腔炎症后的常见原因,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呕吐。肿瘤压迫多见于结肠癌患者,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和便血。肠扭转好发于小肠或乙状结肠,突发剧烈腹痛需紧急处理。粪石阻塞常见于老年人,与低纤维饮食相关。腹外疝嵌顿也可导致机械性梗阻,需通过影像学确诊。
2、动力性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麻痹性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全腹膨隆且肠鸣音消失。痉挛性梗阻多由铅中毒或神经功能紊乱引发,表现为间歇性绞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诱发肠麻痹,严重感染如脓毒血症也会抑制肠蠕动。这类梗阻通常需要治疗原发病而非手术干预。
3、血运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由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属于急危重症。房颤患者易发生动脉栓塞,表现为突发腹痛伴便血。静脉血栓多见于门静脉高压患者,进展较缓慢但死亡率高。肠系膜血管缺血可迅速导致肠坏死,增强CT是确诊金标准,需紧急血管介入或手术取栓。
4、特殊类型梗阻
假性肠梗阻属于慢性动力障碍,常见于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先天性巨结肠是儿童功能性梗阻的典型代表。放射性肠炎后期可能引发管腔狭窄。这些特殊类型需要结合病史和病理检查鉴别,治疗上侧重病因管理和症状缓解。
5、继发性病因
克罗恩病反复发作可形成肠腔狭窄。肠套叠好发于婴幼儿,典型表现为果酱样便。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在月经期引发梗阻症状。胆石性肠梗阻是胆囊十二指肠瘘的并发症。这些继发因素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特异性治疗。
预防肠梗阻需保持规律饮食,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促进肠蠕动,避免暴饮暴食。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有腹部手术史者出现腹胀呕吐应及时就诊。老年人和长期卧床者需预防便秘,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控制血栓风险因素。任何不明原因腹痛持续加重超过6小时,或伴随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均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梗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