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耳朵真菌感染可能由外耳道潮湿、耳部外伤、免疫力低下、滥用抗生素、慢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掏耳、遵医嘱用药、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
1、外耳道潮湿
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真菌,常见于游泳后未及时擦干、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或助听器。真菌在潮湿环境中繁殖会导致耳道瘙痒、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出现耳闷或听力下降。建议游泳后使用干净棉签吸干耳道水分,避免使用耳塞类物品。
2、耳部外伤
不当掏耳或异物损伤耳道皮肤会破坏保护屏障,增加真菌感染概率。表现为耳道疼痛、结痂或渗液,可能伴随细菌混合感染。需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出现损伤后可用硼酸酒精棉片局部消毒,但须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真菌性外耳道炎,常见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症状包括顽固性耳痒、白色豆渣样分泌物。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使用氟康唑胶囊或克霉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
4、滥用抗生素
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会破坏耳道正常菌群平衡,诱发真菌过度生长。典型表现为使用抗生素后症状反复或加重,耳道可见绒毛状菌丝。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出现异常需更换为硝酸咪康唑栓等抗真菌制剂。
5、慢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导致耳道长期分泌物刺激,可能继发真菌感染。常见耳流脓、耳鸣症状迁延不愈,鼓膜穿孔者风险更高。需彻底治疗中耳炎,配合生理盐水冲洗,严重者需联用伊曲康唑胶囊和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
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洗澡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但不宜长期佩戴。避免与他人共用挖耳工具,棉签仅用于清洁耳廓。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免疫力低下者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复查耳镜确认真菌清除情况,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