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属于什么皮肤病
丹毒属于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皮肤炎症,主要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丹毒可能由皮肤破损、足癣、免疫力低下等因素诱发,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边界清晰的斑块,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病因与诱因
丹毒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引起。常见诱因包括足癣导致的趾间裂隙、慢性湿疹搔抓后皮肤屏障破坏、下肢静脉曲张伴发的溃疡。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因免疫力低下更易发病。发病前常有外伤史或局部感染灶,如未及时处理可能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淋巴水肿。
2、典型症状
丹毒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边界清晰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可迅速向周围蔓延。受累区域有明显灼热感和压痛,常伴寒战、高热等全身反应。下肢为好发部位,面部丹毒多由鼻部或耳部感染扩散所致。严重者可出现水疱、血疱或坏死,若细菌入血可能引发败血症。
3、诊断方法
临床主要依据特征性皮损表现结合血常规检查确诊。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仅在复杂病例中需取组织液培养。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等鉴别,后者病变边界模糊且累及更深层组织。
4、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肠溶片或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辅助治疗。发热疼痛明显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症状,严重水肿可短期口服泼尼松片。
5、护理与预防
急性期需卧床抬高患肢,避免走动加重淋巴回流障碍。每日用生理盐水冷湿敷减轻肿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治愈后应积极治疗足癣等原发病灶,控制血糖稳定。日常注意避免皮肤损伤,下肢水肿者需穿弹力袜预防复发。接触患者敷料后需严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丹毒患者应保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毒素排出,饮食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帮助组织修复。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改善淋巴循环,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出现皮损扩散、持续高热或意识改变时须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足部皮肤状态,发现红肿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