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骨质增生的原因及危害
牙龈骨质增生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紊乱及局部创伤等原因引起,长期未干预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咬合功能障碍、牙周袋形成等危害。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成骨细胞活性异常增强可导致骨质过度沉积。此类情况通常表现为多部位对称性增生,建议定期口腔检查监测进展,必要时通过手术修整形态。
2、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牙龈炎或牙周炎可能刺激局部骨质代偿性增生,常伴随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需通过龈下刮治术清除菌斑,配合使用甲硝唑含漱液、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药物控制感染。
3、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环孢素等药物可能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早期表现为牙龈乳头肥大。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联合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减轻症状。
4、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或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速骨质沉积,通常分娩或发育完成后会逐渐缓解。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孕妇专用软毛牙刷轻柔护理。
5、局部创伤
不良修复体或错误刷牙方式造成的慢性机械刺激可引发局限性增生。需拆除刺激源,采用巴氏刷牙法,严重者需行牙龈成形术恢复生理形态。
日常应选用软毛牙刷配合含氟牙膏,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清洁两次,每半年接受专业洁牙。避免咀嚼过硬食物减少局部刺激,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若发现牙龈形态改变或牙齿松动,应及时就诊口腔科进行影像学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手术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