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引起的食管炎怎么处理
直肠癌的分期主要通过病理检查结合影像学评估确定,临床常用TNM分期系统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分为I期、II期、III期、IV期。明确分期需依赖肠镜活检、CT/MRI、超声内镜等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1、I期直肠癌
肿瘤局限于肠壁黏膜或肌层,未突破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或便潜血阳性。确诊需通过肠镜活检获取病理标本,影像学检查显示肠壁增厚但无周围浸润。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直肠前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
2、II期直肠癌
肿瘤穿透肠壁全层但未累及淋巴结,可能侵犯周围脂肪组织。常见症状包括便血、里急后重感。超声内镜可评估肠壁层次破坏程度,MRI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器官关系。需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如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降低局部复发概率。
3、III期直肠癌
肿瘤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典型表现为腹痛、肠梗阻及贫血。增强CT可发现肿大淋巴结,PET-CT有助于鉴别转移灶。标准治疗方案包括术前同步放化疗、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常用药物如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等。
4、IV期直肠癌
肿瘤已转移至肝、肺等远处器官。患者可能出现消瘦、黄疸或咳嗽。需通过胸部CT、腹部增强MRI或骨扫描确认转移范围。治疗以全身化疗为主,联合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局部转移灶可考虑射频消融或姑息性手术。
5、分期检查方法
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肿瘤形态并取活检,超声内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盆腔MRI评估直肠系膜淋巴结状态,胸部/腹部CT筛查远处转移。肿瘤标志物CEA监测有助于疗效评估。多学科会诊可制定个体化分期方案。
建议出现持续便血、排便性状改变等症状时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分期检查,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术后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定期复查肠镜及肿瘤标志物。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变化,出现腹痛、体重下降等异常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