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类及治疗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与自身免疫有关,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以胰岛素替代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避免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肥胖人群。初期可通过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口服降糖药控制,病情进展后可能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对病情控制至关重要。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多数患者产后血糖可恢复正常。治疗以饮食控制和运动为主,必要时可使用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需密切监测母婴健康状况。
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单基因糖尿病、胰腺疾病继发糖尿病等,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各异。如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可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而胰腺切除术后糖尿病则需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需进行基因检测或病因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糖尿病并发症防治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后需在控制血糖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每日监测血糖变化,遵医嘱规范用药。饮食上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严重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