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角化型手足癣
角化型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手足部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掌跖皮肤增厚、干燥脱屑及皲裂,属于手足癣的一种临床类型。
1、病因与诱因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是最常见致病菌。长期穿不透气鞋袜、手足多汗、免疫低下等因素可诱发。糖尿病患者、长期接触洗涤剂或化学溶剂者更易患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真菌通过直接接触或共用物品传播感染角质层。
2、典型症状
好发于足跟、足缘及手掌,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片状角化过度,皮肤增厚粗糙呈黄白色,伴有鳞屑脱落。冬季易出现深浅不一的皲裂,可伴疼痛出血。病程较长者可见指甲增厚浑浊。与浸渍糜烂型手足癣不同,该型较少出现水疱和渗出。
3、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确诊,刮取皮屑用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可见分支菌丝。顽固病例需进行真菌培养。需与掌跖角化病、慢性湿疹等鉴别,后者真菌检查为阴性。伍德灯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真菌感染。
4、药物治疗
外用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软膏等抗真菌药物,角化严重者可先用尿素软膏封包软化角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特比萘芬片适用于顽固病例。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用药需持续4-6周,皮损消退后仍需巩固治疗2周。
5、日常护理
保持手足干燥清洁,避免搔抓。选择吸汗透气的棉质袜,鞋具定期消毒。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指甲剪等物品。接触洗涤剂时戴防护手套。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冬季使用凡士林等保湿剂预防皲裂。
角化型手足癣治疗周期较长,需遵医嘱规范用药。日常应注意观察皮损变化,若出现红肿化脓或药物过敏需及时复诊。合并甲真菌感染时应同时治疗,避免交叉传染。家庭成员有类似症状需共同检查,防止反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