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止泻药物、使用抗生素、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发病初期需暂时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尝试。可选用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避免高脂、高糖及乳制品,减轻胃肠负担。症状完全缓解前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生冷坚硬的食物。
2、补充水分
每10-15分钟少量饮用口服补液盐,每次50-100毫升。可选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自制糖盐水,按500毫升温水加1.75克食盐、20克白糖配制。24小时补液量应达到正常尿量的1.5倍,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
3、使用止泻药物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调节菌群平衡,消旋卡多曲颗粒可抑制肠道分泌。这些药物需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影响彼此疗效。儿童患者应选用儿童剂型,如蒙脱石散儿童装。
4、使用抗生素
诺氟沙星胶囊适用于志贺菌感染,阿奇霉素分散片针对空肠弯曲菌有效,头孢克肟颗粒治疗沙门氏菌感染。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粪便培养,细菌性胃肠炎疗程通常3-5天。滥用抗生素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5、静脉补液
出现持续呕吐、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时需静脉补液。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交替输注,根据电解质结果调整补液方案。重度脱水者需住院监测,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毫升以上。
恢复期继续清淡饮食2-3天,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末。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污染。症状加重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及老年人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