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怎么办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卧床休息、调整饮食、预防复发等方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心脏瓣膜病变、免疫功能低下、静脉注射毒品、牙科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医生会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等。治疗周期通常需要4-6周,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
2、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瓣膜损害、心力衰竭、抗生素治疗无效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手术方式包括机械瓣膜置换术、生物瓣膜置换术等。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并定期复查。
3、卧床休息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有助于病情恢复。
4、调整饮食
建议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鸡蛋、牛奶等。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5、预防复发
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牙科操作、内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齿检查。避免皮肤感染,及时处理伤口。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防护。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如出现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平时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