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血凝块什么样
拔牙后形成的血凝块通常呈现暗红色或深红色凝胶状,质地柔软且表面湿润,是伤口愈合的关键保护层。
拔牙后24小时内,血凝块会逐渐从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外观类似果冻状半固体,可能附着少量血丝或组织液。血凝块初期体积较大,会充满整个牙槽窝,表面可能因唾液混合呈现轻微光泽。随着时间推移,血凝块会逐渐收缩变硬,颜色转为棕褐色,边缘与周围牙龈组织界限清晰。正常血凝块不应有剧烈疼痛感,触碰时无异常松动或脱落。若血凝块呈现灰白色、黄绿色或伴有腐臭味,可能提示感染或干槽症。
少数情况下血凝块可能完全脱落,暴露出白色骨面并伴随剧烈跳痛。糖尿病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能出现血凝块形成延迟,表现为持续渗血或无法形成完整凝块。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可能产生质地稀薄的血凝块,颜色较浅且容易破碎。吸烟者血凝块常呈现不均匀的暗黑色,愈合速度明显减慢。高龄患者血凝块体积通常较小,再生能力相对较弱。
拔牙后应避免用力漱口、吮吸伤口或使用吸管,24小时内禁止刷牙漱口以防止血凝块脱落。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用对侧牙齿咀嚼。术后48小时内可进行冰敷减轻肿胀,睡眠时垫高枕头促进血液回流。若发现血凝块异常脱落、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超过3天,应及时复诊处理。保持口腔清洁时可使用医生推荐的漱口水轻柔含漱,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