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一般是如何引起的
肛裂通常由排便用力过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排便疼痛、出血等症状。
1、排便用力过度
长期便秘或腹泻时,排便过程中过度用力会导致肛管皮肤撕裂。粪便干硬时对肛门的机械性摩擦加剧损伤风险。改善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预防。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肛门括约肌痉挛可造成局部缺血,降低组织修复能力。久坐、妊娠等因素会加重盆腔静脉淤血,导致肛管皮肤弹性下降。温水坐浴能缓解肌肉痉挛。
3、感染因素
肛窦炎等感染可蔓延至肛管皮肤,引发炎性溃疡。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延缓伤口愈合。表现为创面分泌物增多伴异味,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4、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肛管狭窄或术后瘢痕形成,使肛管皮肤更易受损。排便时肛管后正中线承受压力最大,约90%肛裂发生于该部位。扩肛治疗可改善狭窄。
5、全身性疾病
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破坏肛管黏膜屏障,结核、梅毒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特殊性肛裂。这类患者往往伴有体重下降、发热等全身症状。
肛裂患者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全麦面包、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排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肛门,穿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改善局部血供,慢性反复发作需考虑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日常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每次收缩维持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练习2-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