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肠炎还是痢疾
肠炎和痢疾可通过症状特点、病原体检测、粪便检查等方式区分。肠炎通常由病毒或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痢疾多由志贺菌等特定病原体导致,典型表现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1、症状差异
肠炎多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偶有低热;痢疾以脓血便、里急后重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为特征,常伴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儿童痢疾可能出现抽搐。
2、病原体检测
肠炎常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大肠埃希菌,可通过粪便抗原检测或PCR确诊;痢疾需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阿米巴原虫等特定病原体,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吞噬细胞。
3、粪便检查
肠炎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隐血试验多为阴性;痢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阿米巴痢疾可发现夏科-雷登结晶。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有助于鉴别炎症程度。
4、病程特点
病毒性肠炎病程多为3-7天,细菌性肠炎可持续1-2周;细菌性痢疾未经治疗可持续数周,阿米巴痢疾易转为慢性。痢疾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风险更高。
5、流行病学史
肠炎多与饮食不洁、受凉相关;痢疾常有疫区接触史或群体发病特征。细菌性痢疾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确诊需上报疾控系统。
出现腹泻症状时需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变化,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疑似痢疾应隔离餐具,粪便用消毒液处理。饮食选择低渣流食,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发热超过38.5℃、便血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慢性腹泻患者建议完善肠镜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